语文卷
第22题: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参考答案: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点评:这是一道考查信息整合的题目。考查的重点有两条,一是对所给材料定向信息的提取,二是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命题点是近几年来“一句话新闻”题的延续,但跳出了新闻材料的窠臼。这类题的答案虽各有不同,但答题的主要思路有共同之处:先弄清语言逻辑,也就是先弄清“根据什么”,再弄清“应该说什么”,然后才能弄清“应该怎么说”。换个角度说,语用题在设题上必有提示因素和限制因素,对这两个因素都要高度重视,如果不重视提示因素,就找不到解题思路,忽视限制因素,是出现种种错误答案的重要原因。据此,依照题干“‘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和“代表人物”的方向限定,先筛选出相关人物,就可顺利地找出其主要学说。然后按常规的总分式形式整合语句。
第23题: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4分)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 ②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 《<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 __________④ 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句“徐凡”后应加称呼以显得体,删去“男”。②句“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以回避文言说法。③句“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将作者点明,使内容适当,避免外延扩大。④句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点评:这是一道考查书面语与口语转换的题目,是今年全国各地十多套语文试卷中难得的亮点,强调语境,突出实用特色。不仅考查考生变换句式的能力,而且突出了语文能力的根本——应用。忽视语境的考生往往疏忽命题者在性别上的设点,不注意试题要求的考生又常常不在“内容适当,表达得体”上多加考虑。
(点评:江苏省南通中学 钱明华)
历史卷
第29题: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①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3分)
②这主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7分)
③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①春秋,战国,秦朝。②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③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点评:此题是体现2004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的特点的一个典型试题:不一味追求热点,突出了重点,注重能力考查,文、史、地、哲知识合理融合等等。
此题意在对考生综合处理多种信息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根据题意,提取图中信息,然后将信息放入特定的中国古代历史环境中,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这一社会转型的角度,系统地解释信息。三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递进,最终史论结合,运用严谨的逻辑,做出准确的表述。这种依托教材,将分散的片断知识加以整合归纳,从中观察演变趋势、揭示发展规律的题目,较全面地体现了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点评: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张正香)
数学卷
第20题:设无穷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
(Ⅰ)若首项a1=,公差d=1,求满足Sk2=(Sk)2的正整数k;
(Ⅱ)求所有的无穷等差数列{an},使得对于一切正整数k都有Sk2=(Sk)2成立 .
点评:这道高考题立足基础,着重考查知识主干,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命题,体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突出对能力和学习潜能的考查 .
本题考查的知识主体是数列,包含无穷数列、等差数列,以及首项、公差、前n项和等内容 .
第(Ⅰ)问实际上以数列为载体考查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方法 .
由等差数列知Sn=na1+d=n+= n2+n,然后运用函数思想,视Sn=f(n),分别求出Sk2=f(k2)=k4+k2,Sk =f(k)=k2+k,代入方程Sk2=(Sk)2,得k4+k2=(k2+k)2,考虑到k∈N+,解得k = 4 .
第(Ⅱ) 问以一个新的情境来体现对能力和数学思想的更深层次的考查 .“所有的”究竟有多少?如何才能确定{an}?从方程Sk2=(Sk)2中究竟可以解决几个未知数?为什么强调“无穷等差数列”?“对于一切正整数k”在解题中如何使用?这里考查了思维的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
设满足条件的等差数列首项为a1,公差为d . 由Sn=na1+d,用与第(Ⅰ)问类似思想方法求出Sk2与(Sk)2,并代入Sk2=(Sk)2,得k+d=[ka1+d]2,整理得(-)k2+d(a1-)k+a-a1d+-a1+=0,该式对一切正整数k成立,得解得
解得
即存在三个等差数列符合条件,它们分别是0,0,0,…;1,1,1,…;1,3,5,… . …
如果觉得上述解法计算比较繁琐,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可直接设所求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为Sn=An2+Bn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动手做一下,并进行对比。
(点评:江苏省南通一中 姜学勤)
物理卷
第10题:若原子的某内层电子被电离形成空位,其它层的电子跃迁到该空位上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出来,此电磁辐射就是原子的特征X射线. 内层空位的产生有多种机制,其中的一种称为内转换,即原子中处于激发态的核跃迁回基态时,将跃迁时释放的能量交给某一内层电子,使此内层电子电离而形成空位(被电离的电子称为内转换电子). 214Po的原子核从某一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可将能量E0=1.416MeV交给内层电子(如K、L、M层电子,K、L、M标记原子中最靠近原 子核的三个电子层)使其电离.实验测得从 214Po原子的K、L、M层电离出的电子的动能分别为EK=1.323MeV、EL=1.399MeV、EM=1.412MeV . 则可能发射的特征X射线的能量为
A. 0.013MeV B. 0.017MeV
C. 0.076MeV D. 0.093MeV
参考答案:A、C
点评:玻尔理论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今年设置的新情景是原子内层电子的跃迁辐射X射线,较隐蔽地考查了能级的概念,解决本题的思路仍然源于玻尔跃迁假设 .
第16题:如图所示,声源S和观察者A都沿x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vS和vA. 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率为vP. 设vS<vP,vA<vP,空气相对于地面没有流动 .
(1)若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时间间隔为Δt,请根据发出的这两个声信号从声源传播到观察者的过程,确定观察者接收到这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Δt'.
(2)请利用(1)的结果,推导此情形下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间的关系式.
参考答案:(1)Δt'=Δt;(2)f '=f
点评:“波源观察者都在运动”好像必须用多普勒效应解题,实际上本题是由上海卷2001年第13题“通过超声波反射测车速”演变而来,只要画出相邻两次声波追击观察者的物理图景,抓住声波传播的位移和观察者位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用运动学规律同样可求解,如果学习物理知识比较机械,认为该题必须应用中学课本中没有介绍的多普勒效应的有关公式解题,就会一筹莫展 .
(点评:江苏省泰州中学 顾为强)
化学卷
第21题:下图中,A是一种无色液体,G是极易溶于水的碱性气体,Y是胃酸的主要成分,K是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反应⑤是工业制X的主要反应之一。
请按要求填空:(1)、(2)小问省略 .
(3)1mol B通过反应②得到1mol F,B中F的质量分数为72%,则B的化学式为: .
点评:这个小题要求推出B的化学式,由于学生对B的化学式“陌生度”很高,有些老师在复习银氨溶液不能久置的原因时,虽然也曾介绍过此化合物,但由于学生的遗忘、自信心不足或受旧有知识的束缚,有些学生即使在考试时已推出B的正确化学式为AgN3,但也不敢写而放弃,或改写成Ag3N。所以,该题既考了学生的知识是否全面扎实,又考查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
第26题:石油化工是江苏省的支柱产业之一。聚氯乙烯是用途十分广泛的石油化工产品,某化工厂曾利用下列工艺生产聚氯乙烯的单体氯乙烯:
CH2 = CH2 + Cl2CH2Cl-CH2Cl……………… ①
CH2Cl-CH2ClCH2 = CHCl + HCl…………… 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已知反应①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产率= ×100%)为98%,反应②中氯乙烯和氯化氢的产率均为95%,则2.8t乙烯可制得氯乙烯 t,同时得到副产物氯化氢 t。(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2)为充分利用副产物氯化氢,该工厂后来将下列反应运用于生产:
2CH2 = CH2+4HCl+O22CH2Cl-CH2Cl+2H2O ………………………………………………………………………③
由反应①、③获得二氯乙烷,再将二氯乙烷通过反应②得到氯乙烯和副产物氯化氢,副产物氯化氢供反应③使用,形成了新的工艺。
由于副反应的存在,生产中投入的乙烯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①、③中二氯乙烷的产率依次为a%、c%;二氯乙烷全部被消耗时,反应②中氯化氢的产率为b%。试计算:反应①、③ 中乙烯的投料比为多少时,新工艺既不需要购进氯化氢为原料,又没有副产物氯化氢剩余(假设在发生的副反应中既不生成氯化氢,也不消耗氯化氢)。
点评:该题第(2)小题是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大多数学生不能理解题目最后“不生成HCl,也不消耗HCl”的内涵,而得出的错误结果,非常可惜。但该小题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刻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的考查,具有较高的价值。
(点评:江苏省泰州中学 倪立刚)